影响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的因素?

2024-05-10 15:44

1. 影响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的因素?

第一,宏观经济形式起着决定性关键作用。对于所有国家而言,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首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国际之间如此,一国之内同样如此。2004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系宏观经济欣欣向荣,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屡创佳绩;与此同时,西欧大陆国家宏观经济疲软,国际投资流入也萎靡不振,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汇率是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某些结构性因素也有利于他们吸收国际直接投资。首先是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点时,不仅是在选择低成本的生产地点,而且越来越多地是在选择接近庞大的消费市场。这意味着人口众多且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国家更能够得到外资的青睐。其次,放松管制、监管体制改革都可以激励投资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直接投资中对消费品、汽车等的投资绝大部分是市场导向型的投资,同时,由于人民币长期预期升值和汇率机制的改革都带动中国国际投资的增加。

第三 ,偿债能力。一般说来,偿债能力与吸收国际间接投资的数量成正比,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有较多的外汇储备,偿债能力强,因而能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间接投资也多集中在那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对来说,经济发展较快,有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而非洲等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外债偿还能力低,则很难吸引到较多的国际投资。

影响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的因素?

2. 国际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整体赢利状况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增长和许多产业的复苏,跨国公司的经营规模明显扩大。总体赢利状况显著提高。伴随着这些利好消息,跨国公司加快了加工基地的转移,大量进行企业间的横向并购.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加大。
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依然处于不断改善之中。各国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条件,采取了更加宽松的政策。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国际成熟市场相对A股市场更加注重衡量企业的价值,而衡量价值的主要手段并非简单通过市盈率等指标,更多地是偏重于公司的现金流折现情况。所以当一家公司利润很高但现金流很差时,国际市场往往不会给予其如A股一般的热情。
此外国际市场对投资概念的敏感度不如A股市场,所以根据市场热点、主题概念进行投资相对A股难以获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直接投资

3. 中国对外投资,产生了哪些影响?看完自豪

中国对外投资,产生了哪些影响?看完自豪

中国对外投资,产生了哪些影响?看完自豪

4. 国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性?

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直接取决于这种投资在加强经济的国内联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自198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产量和贸易的增长速度。除其他方面外,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包括,形成了制造业国际生产网络和现代服务业、取消了资本流动限制以及发展中国家开展了私有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年平均流入量增加了10倍。但是,多数(三分之二以上)外国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很集中,80%以上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入了仅仅十来个(主要是中等收入)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
  外国直接投资带来资金和技术,因此,大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然而,很显然,收入较高和市场、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本较发达的国家吸引了大多数外国直接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国直接投资似乎对经济增长差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并非所有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国家都增强了经济增长力度。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与其国内总产值相比,所有主要拉丁美洲国家和一些较大非洲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份额都增加了;然而,总投资率却停滞不前或者下降。而且,在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于采矿活动,很少有其他联系,对就业影响很小,因此,没有惠及经济其他部门。
  各国国内公司和机构必须具备必要的吸收能力和技术能力,国家才能从外国直接投资中受益。那些进行大量投资建设本国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创业能力的国家(例如,新加坡和爱尔兰)在发挥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杠杆作用方面也最为成功。反过来,如果以重大税务奖励措施或扭曲贸易政策(例如纺织品和成衣配额)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没有同时建设本地能力,没有使外国分公司与地方公司发展联系,那么,外国直接投资的长期惠益的余地似乎很有限。

政策问题
  在最近几十年里,贸易自由化是主要政策趋势。在世界多数地区,这促进增加了出口量,但不一定提高了经济增长率。有能力实现多样化和改变生产结构、包括从事生产力较高的活动的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明显地提高。促使经济和出口更加多样化是一项重大挑战。发展中国家既需要制订积极的国内政策,也需要为比较有利的贸易环境。

  第一,发展中国家政府有理由制订积极的生产部门发展战略。成功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曾采用过取积极的工业政策,支持经济多样化,促进经济技术升级。在发展中国家中,获得成功的国家采取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战略是综合采用以下措施:制订支持性宏观经济政策(见下文)、有选择地保护新生工业、提供出口补贴、制订定向信贷计划、制订当地含量规则和进行大量人力资本投资以及与多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支助措施往往明确地与具体出口业绩标准挂钩。在多边贸易协定范围内,实施这种生产部门积极发展政策的空间缩小,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总协定)和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给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特别和差别待遇。但是,在实践中,除最贫穷的国家外,发展中国家必须与发达国家实施同样的规则,只是可以延长执行期和保护程度较高而已。

  第二,发展中国家将需要一个较好的多边贸易环境。发展中国家较好贸易机会应包括改善其出口农产品和轻工业制成品的市场准入、发达国家市场上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助,尤其是消除扭曲贸易的农产品国内和出口补贴。较好的贸易机会还意味着增加参与世界服务市场的机会,包括参与需要低技能劳工流动的服务市场的机会。最不发达国家必须能够免关税和无配额,进入工业国家市场。此外,所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适应较自由贸易秩序过程中失去贸易优惠的国家——都需要获得援助,以找到办法,解决调整适应这个秩序的成本问题。

  第三,发展中国家还需要较大空间,采取旨在建设供应能力的政策,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这种能力也会鼓励经济进行积极的结构变革。穷国所需的政策空间受到的限制则略小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各种规则,这些规则促使生产多样化,为出口市场生产抢手的原料,更重要的是,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此外,还需要更加重视制订各项政策,促使这些行业与国内其他活动建立联系,而且,更广而言,鼓励国内市场整合。这可能需要制订特别措施,扶植新生出口行业。此外,还需要更大空间,使关于知识产权的协定更侧重发展。因此,多边贸易协定在界定给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时应该更加重视这些问题。更广泛地说,正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在2004年6月第十一届会议上通过的《圣保罗共识》(TD/412号文件,第二部分)所强调指出,必须使国家政策空间与国际规章制度和承诺取得适当的平衡。

5. 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

第一,宏观经济形式起着决定性关键作用。对于所有国家而言,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首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国际之间如此,一国之内同样如此。2004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系宏观经济欣欣向荣,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屡创佳绩;与此同时,西欧大陆国家宏观经济疲软,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也萎靡不振,原因就在于此。第二,汇率是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3]。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某些结构性因素也有利于他们吸收国际直接投资。首先是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点时,不仅是在选择低成本的生产地点,而且越来越多地是在选择接近庞大的消费市场。这意味着人口众多且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国家更能够得到外资的青睐。其次,放松管制、监管体制改革都可以激励投资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直接投资中对消费品、汽车等的投资绝大部分是市场导向型的投资,同时,由于人民币长期预期升值和汇率机制的改革都带动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第三,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变革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的激励,其中尤以中国入世和国际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影响最为重大。贸易自由化趋势或者说贸易壁垒的减少,都为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了大好机会和条件。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少,这也极大地刺激了寻求低成本高效率的跨国资本到中国投资的兴趣。

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

6. 海外投资为何倾向发展中国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被卷入到全球资本流动的潮流中。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是充当国际投资的东道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投资,而是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母国,大规模对外投资,包括对发达国家投资。近几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强。可以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与大发展,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领域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对这一现象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应当认真研究,认真思考。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FDI)最直观的特征就是其迅速发展。表1显示了2000年以来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情况。数据表明,在网络经济繁荣和跨国并购高潮的2000年,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1438亿美元,大大超越了20世纪90年代600亿~700亿美元的水平。但随着网络泡沫破灭和跨国并购落潮,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一路下滑,2003年降为359亿美元。此后,经过数年调整,2004年和2005年投资再度大规模攀升,分别达到1128亿美元和1175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3.9%和15.1%。2006、2007、2008这三年,发展中经济体对外投资进一步增长,分别达到2153亿美元、2855亿美元和2927亿美元,占全球对外投资流出量的比重也稳定在15%左右的水平。

  表1  2000年~2008年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
  单位:10亿美元,%

  区域/国家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非洲 1.5 -2.7 0.3 1.2 1.9 1.1 7.1 10.6 9.3
  拉美和加勒比 60.0 32.2 14.7 15.4 27.5 32.8 63,6 51.7 63.2
  亚洲 82.2 47.1 34.7 19.0 83.4 83.6 144.4 223.1 220.1
  西亚 1.5 -1.2 0.9 -2.2 7.4 15.9 23.9 48.3 33.7
  东亚 72.0 26.1 27.6 14.4 59.2 54.2 82.3 111.2 136.1
  中国 0.9 6.9 2.5 -0.2 1.8 11.3 21.2 22.5 52.2
  南亚 0.5 1.4 1.7 1.4 2.1 1.5 14.9 17.8 18.2
  东南亚 8.2 20.8 4.6 5.4 14.7 12.0 23.3 45.8 32.1
  大洋洲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发展中经济体 143.8 76.7 49.7 35.6 112.8 117.5 215.3 285.5 292.7
  世界 1244.5 764.2 539.5 561.1 813.1 778.7 1396.9 2146.5 1857.7
  发展中经济体的比重 11.6 10.0 9.2 6.3 13.9 15.1 15.4 13.3 15.7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

  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单纯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转变。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多以较为初级的绿地投资形式进行,且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经济体通过跨国并购向海外进军的步伐明显加快,包括到发达国家进行跨国并购,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趋势更显著加强。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并购主要是由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以及金砖四国等发展中大国引领的,致使发展中经济体跨国并购占全球跨国并购的比重大幅上升。从金额上看,1987年~2005年间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跨国并购中的份额从4%上升到13%;从并购数目上看,则从5%提高到17%。2006、2007年,发展中经济体跨国并购走上高峰,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整个国际直接投资大幅度下滑,跨境并购也大幅度下滑。但是,从跨境并购交易额看,发展中国家在全部跨境并购中所占的比重却分别从2006、2007年的16%、13%上升到2008年的18%。这表明,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直接投资包括跨境并购的发展,但发展中国家所受的影响小于发达国家,表现为其在全部跨境并购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发展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投资的多样性和投资动因的复杂性。通常,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利用自己在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等其他方面的优势进行投资。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常常缺乏明显的垄断优势,故投资基础很多时候不是垄断优势的利用,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跨国公司来说,有可能利用相对优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希望通过到发达国家投资并购学习和获取发达国家的技术、知识、品牌、设备、人才等有形或无形资产;还有一些企业依靠政府的支持以及依赖文化和关系构成的优势进行投资。此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推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走向国外:一是许多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增长使它们担忧关键资源和经济增长的投入会出现短缺,因而展开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海外投资;二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在全球经济而不是在本国经济内活动,因此,对国际化抱有强烈愿望。

  二、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看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新机制
  中国作为亚洲发展中大国,又是金砖四国之一,在此次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与跨国并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与并购的典型代表。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2008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年均增长70%以上,而以跨国并购形式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接近50%的水平。表2显示了2002年~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

  表2   2002年~2010年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单位:亿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流量 27 28.5 55 122.6 176 256 418 433 178.4
  增长率(%) - 5.6 93.0 104.7 43.5 45.5 58.6 3.6 43.9

  注:*上半年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商务部网站。

  近几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增长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在其迅速发展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既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新趋势,也显现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新机制。
  (一)跨国并购迅速崛起,与绿地投资一起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
  从1992年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较快发展阶段,1992年和1993年,投资金额分别达到40亿美元和44亿美元。此后,投资额有所回落。直到2001年,基本上在20亿美元~30亿美元间浮动。2001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幅上升,高达68.85亿美元,但此后又一直在30亿美元~50亿美元间徘徊。从2005年开始,对外投资才真正进入大发展时期,2005年达到创纪录的123亿美元。从2007年起,则每年都在200亿美元以上,2008年为559亿美元,其中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418亿美元,2009年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为433亿美元。
  在分析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中,更应注意到的一个趋势是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迅速发展,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已经摆脱了主要为绿地投资的初级阶段,跟上了跨国并购的国际潮流。
  就整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而言,2005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跨国并购中所占的比重,按交易额为13%,按并购交易件数则达到17%。2006年,发展中国家跨境并购占全球跨境并购投资的比重为16%,2007年降低为13%,2008上升到18%,2009年上半年则为16.9%[1]。从中国情况来看,2008年全部的55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达到302亿美元,占54%。其中非金融跨国并购达到207亿美元,占全部跨国并购投资的68%。总体说来,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跨境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约占总额的一半左右。这虽然低于全球平均的80%左右的水平,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几乎100%的水平,但就中国本身而言,这一比例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表3显示了2008年发展中国家10起最大的跨境交易。其中,中铝收购力拓的并购案可以列当年全球最大跨境并购案的第8位[2]。

  表3   2008年发展中国家10起最大的跨境收购案
  单位:百万美元
  收购方 所属国家/地区 被收购方 所属国家/
  地区 交易额
  中铝公司 中国 Rio Tinto plc 英国 14284
  中国联通 中国 中国网通(香港) 中国香港 7785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 标准银行集团 南非 5617
  淡马锡控股 新加坡 美林公司 美国 4400
  NNS控股 埃及 Lafarge SA 法国 4141
  Evraz集团 俄罗斯 IPSCO公司 加拿大 4025
  华能集团 中国 Tuas能源公司 新加坡 3072
  未披露投资方 沙特阿拉伯 Oger电信 阿联酋 2850
  投资者集团 印度 SG国际机场 土耳其 2656
  未披露投资方 中国 Avilco ASA 挪威 2501

  数据来源: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9 资料整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FDI呈现大幅下降的态势,2008年和2009年都以30%左右的幅度下滑,而同期中国的对外投资不仅没有下滑,反而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并购成为这一时期对外投资的新特点之一,也是使中国对外投资中并购比例大幅度提高的基本因素。
  (二)对发达国家投资迅速增长,与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传统上,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对外投资以到周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为主,其基础是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这一状况已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所证明。至于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往往是小规模投资,以学习先进技术、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为主要目的,这同样为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理论中的学习模型和策略竞争模型所证明。
  但是,以中国的情况来看,近几年对外投资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且多是以大宗并购的形式进行的。表4显示了到2008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国家或地区的情况。

  表4   2008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
  单位:亿美元
  序号 国家(地区) 存量 序号 国家(地区) 存量
  1 中国香港 1158.45 11 巴基斯坦 13.28
  2 开曼群岛 203.27 12 加拿大 12.68
  3 英属维尔京群岛 104.77 13 蒙古 8.96
  4 澳大利亚 33.55 14 韩国 8.5
  5 新加坡 33.35 15 德国 8.45
  6 南非 30.48 16 英国 8.38
  7 美国 23.9 17 尼日利亚 7.96
  8 俄罗斯联邦 18.38 18 赞比亚 6.51
  9 中国澳门 15.61 19 沙特阿拉伯 6.21
  10 哈萨克斯坦 14.02 20 印度尼西亚 5.43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8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表4情况可见,中国对外投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集中于避税地和有历史地理渊源的地区;二是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多于向发展中国家投资。
  中国香港地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主要的目的地,占全部对外投资存量的63%;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属于典型的国际避税港,吸纳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近20%,合计超过80%以上。除去前三位特殊政策的国家(地区)和中国澳门以外,其余16个国家中有7个发达国家,9个发展中国家。但从投资总额存量看,投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占总额的57%,发展中国家占43%,而且发展中国家高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和非洲等资源型国家。
  (三)制造业投资与并购迅速发展,投资的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
  在产业分布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采矿业和建筑业。截至2008年末,制造业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最大,为31.3%,上述五大行业共占78.5%。
  在制造业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成熟产业技术适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投资,这些投资大多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着眼于相对优势的利用和过剩产能转移;另一种情况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并购,虽然起点低,但发展较快。其中,一些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往往投向发达国家,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电子通信、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而国内企业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也往往是为了获得对方的技术、知识、品牌、专利、设备、人才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并购建立核心竞争力。这类投资均属于产业高级化的投资。近年来发生的许多海外投资并购案例都属于这类投资,如过去几年有名的TCL先后收购德国施耐德、法国汤姆逊的彩电部门和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集团TFT-LCD业务,联想收购IBM PC部门,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海尔收购美国美克电器,以及金融危机以来发生的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广州企业收购法国皮尔·卡丹,北汽收购萨博,吉利收购沃尔沃等。
  (四)对外投资动因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传统投资理论提出挑战
  经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对外投资,而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理论则强调相对优势利用以及学习型投资。但是,近年来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对外投资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化趋势,明显超越了相对优势和学习型投资的框架。从对外投资的多种形态来说,至少有三类动机在发挥作用:
  第一种,以获取国际资源、原料等为目的投资。发展中大国(后发大国)的经济崛起必然产生对国际原料能源等的巨大需求,加工制造中心地位更使中国成为全世界的制成品供应者从而原料需求者。为保障获得稳定的原料、能源,通过对外投资控制生产能力是一种必然选择,这促成了大量的跨国投资与并购。
  第二种,以利用相对优势为目的投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后发大国的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力。通过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投资利用这些优势,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出去”的主导力量之一。
  第三种,以寻求垄断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投资与并购。在早期,这类投资主要是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小规模机构,试图接近产业技术中心,掌握最新技术发展趋势。近几年,此类投资进一步演变为直接收购某些国外企业或业务,获得品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以及生产设施、研发团队、销售渠道等有形资产,期望通过收购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国际竞争所需要的垄断优势,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道路的一些思考
  仅停留在特征与机制的认识上是不够的。一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挑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论基础与发达国家是否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等后发大国)是否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主流的对外投资道路?
  任何经济活动、经济行为都是有其经济理论基础的。根据经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企业之所以有必要、有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一些企业具有垄断优势,如技术、专利、商标、品牌、规模、管理经验、营销技巧等。通过国际投资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垄断优势进而获利,是企业国际化的基本动因,而这种优势也是企业能够克服海外投资的种种不利条件和额外成本,在竞争中击败当地竞争者的保证。也就是说,拥有垄断优势是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般说来并不拥有明显的垄断优势。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垄断优势究竟是不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缺乏优势的企业为什么大举对外投资、跨国并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经济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解释。
  早期的解释包括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具有一些特殊优势,如小规模制造工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的技术等,这构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基础)、印度学者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该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后对技术的吸收、改造和本地化、更适用的技术、发展中投资国与发展中东道国之间共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与基础等形成一些特定优势)、英国里丁大学的坎特维尔和托伦蒂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并不断消化、吸收、改造,随着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产业也不断升级并在某些领域有了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并沿着周边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轨迹展开对外投资)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经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包括“两阶段模式”、“学习模型”以及“技术扩散与策略竞争模型”等。“两阶段模式”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要经历亏损阶段(第一阶段),然后在积累经验、提高竞争力以后,才会进入获得利润的第二阶段。“学习模型”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称为FDI-Ⅰ,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称为FDI-Ⅱ。FDI-Ⅰ实际上是一种学习型投资,其目的在于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等垄断优势。而FDI-Ⅱ是策略竞争型投资,具有一般意义的赢利目的。随着投资的发展和积累, 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会逐渐转变为FDI-Ⅱ。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只注意到利用垄断优势,而忽视了对外投资也是形成优势的过程。跨国投资的过程既可以是发挥优势的过程,也可以是寻求优势的过程。
  综观整个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无论是传统的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直接投资理论,还是试图探索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基础的新理论,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垄断优势”这一概念展开的。传统理论将垄断优势看作对外投资的前提条件,而晚近的理论将垄断优势看作对外投资的目标和结果。据此,判定对外投资是否成功,前者主要看垄断优势利用得如何,是否带来投资收益;而后者则要看是否获得了垄断优势,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垄断优势与核心资产的尝试,可以说是上述理论的某种实践基础。不过,仅仅提出通过跨国并购与投资谋取垄断优势仍然是不够的,因为并非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能力展开这样的投资,仅仅是少数发展中大国表现比较明显。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的这些企业可以展开优势寻求型对外投资?在什么条件下投资者才能真正获得有价值的资产,并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与跨境并购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少数“后发大国”的对外投资,这些国家占据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绝大部分。而这些后发大国之所以能够在对外投资上走在前面,得益于其经济的迅速发展,更得益于“大国效应”,包括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高速经济成长、发展不平衡的多元结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充裕、政府的强势作用等。
  然而,即使是后发大国,其优势寻求型对外投资要获得成功,实现其初衷,也需要以下条件:
  第一,通过海外并购是否能够真正获得具有长期价值的资产。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有价值的优势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品牌以及与之相联的机器设备、人才团队、资料软件等,以缩短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周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展开全球竞争。问题是,通过收购的方式是否能够获得尚处资产生命周期上升期和持续期的具有长期价值的资产并非没有疑问,至少需要拿来证据。一般说来,出售者是不会将生产周期前期技术、核心技术和主线产品、一线品牌出售的,特别是不会出售给未来有可能与其形成正面竞争的同业企业。能够出售的往往是边缘技术、非核心资产和生命周期晚期的技术。当然,在商业竞争中,不排除一家公司陷入经营困难时将主流技术和核心资产出售的情况。
  第二,通过海外收购获得的资产是否能够内部化为自身的资产。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获得的海外优势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虽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使收购者通过这些资产获利,但发展中国家海外并购更主要的目的是将海外优势资产内部化为自身的优势,“嵌入”自己机体之中,与自身既有的资产水乳交融为一体。否则,如果如油水难于相容,或可获利于一时,但终将成为与自身资产格格不入的附着在体外的异已物,特别是对于品牌、商誉等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资产,以及技术、知识等具有高度路径依赖特点的资产,更是如此。
  一个品牌,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积淀已经成为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外来者可以将其购得,却很难“本土化”为自身的东西。经验地看,还很少有哪个国家的著名品牌是通过海外资产收购获得的。一国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都是土生土长自主创新的结果。此外,技术与知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路径依赖,除非将自己原有技术路线完全放弃,否则,很难通过直接收购方式使外来技术与自身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
  第三,海外并购的结果是将“母体”国际化而不是将“客体”本土化。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获取海外优势资产,目的是为了培育自身竞争力与国际大企业展开竞争,立足于国际市场。因此,这类并购成功与否的依据,主要是看其能否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利。
  然而,通过海外并购方式获得的资产有可能是已经过气的资产,或者由于文化土壤不同并购后即贬值,或者无法融入母体而孤立存在。不过,由于后发大国国内市场广阔,即使发生上述情况仍然可能通过国内市场扩张为并购者带来不错的收益,按照一般跨国并购成功的标准衡量,这种并购仍是成功的。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的某些既有理论也正是这样看待问题的。在它们看来,只要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海外投资能为其国内经营带来利润并使公司总体业绩改善,跨国投资就是成功的。但是,这种状况虽然符合一般企业海外投资的逻辑,却不符合如中国这样的后发大国海外投资的逻辑,因为它无助于改善后发大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自己的跨国公司。只有当海外并购获得的资产植根于自身企业体内并带动整个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和国际化经营,海外并购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

7. 如何看待国际投资

加入国际投资组合后,投资者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同时显著降低投资风险,这就是分散化投资带来的优势。国际投资,又称国外投资或海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国际投资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活动之一。1979年以来,我国加快了国际投资步伐,大量的资本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涌进我国的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我国也不断地到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

如何看待国际投资

8. 为什么国际投资会干扰国内经济

亲,您好国际投资会干扰国内经济,资本输出在输出国产生了两种后果 一方面资本输出使输出国获得了大量财富,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摘要】
为什么国际投资会干扰国内经济【提问】
亲,您好国际投资会干扰国内经济,资本输出在输出国产生了两种后果 一方面资本输出使输出国获得了大量财富,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回答】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经济(英语:Economy;日语:経済;平假名:けいざい;俄语:экономика )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这个词语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广度、高度的一个词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