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学派的管仲对经济战的思想

2024-05-11 02:06

1. 管仲学派的管仲对经济战的思想

管仲学派以发挥和发展管仲治国理论为旨归,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力量最强大的学术派别。它由该学派奠基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及齐国推崇管仲的历代学者构成,并受到齐国政府大力扶持,对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产业战略、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二财税管理上,三金融流通方面,四对外贸易方面,因时而动,热情服务;五消费支出方面,提倡特殊情况下“侈靡”,即扩大消费,以刺激生产。《管子》虽名为管仲所撰,其实是管仲学派的一部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之笔,也非一时之作,既有管仲治国思想的记录和发挥,又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管子》为齐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作品,集中反映了齐文化务实、变革、开放、兼容的特色和精神风貌。此书内容丰富、全面,体系完整、繁复,内涵深刻、精辟,大凡经济、哲学、政治、法学、伦理、教育、人才、管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几乎无所不包,对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某些内容也多有论述。像《管子》这样全面完整的著作,在先秦古籍中是罕见的,不仅对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价值;而且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如道法结合、礼法并用、予之为取、以民为本、农工商并举等等,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借鉴意义。《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对经济问题论述最多、最集中的一部。在现存《管子》76篇中,涉及经济问题者超过1/2,以论述经济问题为主者约占1/3强,这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后来直到明清为止的诸多思想家的著述中,也是很独到的。 管仲学派对经济问题的论述,是站在封建国家的立场上,始终围绕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而展开的,是在封建地主制的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经济学。(一)管仲学派经济思想的基础1,“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管仲学派经济思想的出发点,简单说,就是利益趋动四个字。《禁藏》篇中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在这段话中,管仲学派认为人性的基础是自然属性,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亘古不变的特性。这点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2——103页)有不谋而合之处。管仲学派推论,既然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于追逐利益,趋利避害,因而治理国家、强国富民的根本要务,或者说最有效的办法,就在于因势利导,用利益作杠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2,管仲学派还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的作用。他们认为,“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通过市场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物资余缺等状况,而且可以看出社会治乱、人心向背。他们突出强调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农业、工的物质生产,“道若秘言: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认为有了市场“则万物通;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万物贱,则万物可因”,万物可因,则天下可治”,否则就会出现“无市则民乏”的经济困境。(二)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1, 产业战略、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大农业同时,积极发展工商业。管仲学派“以农为本”,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五辅》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这里的“本事”,即指农业。为了加强农业生产,管仲还推行了一系列富农政策。如四民分业,定农之居;改革农业生产关系:相地衰征、均地分力、与之分货;禁末:禁止奢侈品或奢侈品生产,稳定农民的心理;减轻徭役,不误农时;以农为主,多种经营;注重土地管理和森林保护;奖励致富能手,重视农业科技等。管仲学派不但重视农业,还结合齐国实际,高度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农工商协调发展,这使得齐国的经济在列国中独树一帜,呈现出工商型经济的鲜明特色。管仲学派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尊重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社会地位。为了鼓励工商业的发展,管仲重视市场的设置建设,设置了工商管理机构,加强质量管理和商业道德建设,实行官山海即国家盐铁专卖制度,采取轻税措施,奖励商人,用宏观调控手段干预流通领域,加强对外贸易,从而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成为先秦时期最富庶的国家。2,财税管理上,大力改革农业税收形式,工商税则注意“寓税于价”、“与之为取”。管仲相齐时,大力推行的税赋改革是在“均田分力”基础上的“相地而衰征”。“均田分力”就是把土地经过公开折算后租给农民,使其分户耕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相地而衰征”就是依据土壤的肥瘠征收数额不等的实物农业税,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另外还规定了视年成丰歉而“衰征”的政策,《大匡》规定两年收税一次,丰年收十分之三,中等年收十分之二,下等年收十分之一,荒年不收,待饥荒缓解后再收。因为这次税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不仅使齐国收到了“粟如丘山”之效,也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瓦解,导致了上层建筑向封建制度转化。其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国家赋税,管仲学派认识到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一种是自愿性的。强制性的赋税,除了土地税之外,还有房屋税、牲畜税、人头税、果木税等。管仲学派认为,对于这种强制性的税,应当尽量少征或免征。因为这些强制性赋税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最好的赋税形式是让民众只“见予之所,不见夺之理”的间接税,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征集办法,让人民只见到国家给予他们的好处,而见不到有夺取的行为。这种税,民众不仅自愿交纳,而且还请求交纳。这种税在当时的齐国,有盐铁税、渔业税、山泽特产税等。3,金融流通方面,充分发挥货币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轻重之术,驾驭国家经济,充实国家财政。管仲学派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认为善于治国的君主,要通过对货币的控制,来主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从而进一步调控经济。首先,管仲学派主张由国家掌握货币的铸造和发行,通过货币的收放来控制主要商品的价格,从而控制整个市场;其次,管仲学派认为,货币的投放量要依据实际情况相机而定,要事先经过调查、统计,综合分析;第三,管仲学派主张,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的相互作用,在轻重、贵贱之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控。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轻(贱)时买,重(贵)时卖。而国家一旦插手其间,通过对谷物的敛聚(买进)和散行(卖出),就会使物价向相反方向发展。本来是很贱的谷物,国家一大量收储,价格就会上扬,即“藏则重”;反之,国家在谷物贵时大量抛售,价格又会下降,即“发则轻”(《揆度》)。这样,国家便可以相机调控,在适当时机、适当地区“以重射轻”;或者是相反方面操作“以贱泄平”,以实现平抑物价、调剂余缺并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即其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山至数》)。4,对外贸易方面,因时而动,热情服务。因为齐国是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国家,从立国之初就“通“工商,经济明显呈现出外向型特征,所以管仲学派对外贸十分重视,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他们认为,实行对外贸易,是吸引天下之财,实现富国强兵的重大措施。正如《轻重甲》言:“为国不能为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要搞好对外贸易,首先要密切关注各国市场行情,及时了解各国市场的行情;其次充分利用价格政策,根据本国的需要鼓励进口或出口某项物资,从而使天下的资源财货皆能为我所用,即所谓“因天下以制天下”(见《轻重丁》);三,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如实行减免税优惠、建立完备的服务制度优待外商等。5,消费支出方面,提倡特殊情况下”侈靡“,即扩大消费,以刺激生产。管仲学派对消费问题作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独到分析,他们主张奢俭并重,而不是一味强调节用。不仅知道节俭在正常时期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还认为“侈靡”的财政支出在特定时期有其特殊作用。他们主张在社会生产不振、经济萧条时期,在国家财富有积蓄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君主消费部分,以此鼓励和调动整个统治集团和私人富有者的侈靡消费,刺激生产,给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即借此达到“富者靡之,贫者为之”(《侈靡》)的目的。应该说,早在两千多年,管仲学派就能敏锐地发现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其化如神”的关系,并适时提出扩大消费的正确主张,确实是难能可贵的。38-9战国经济图总之,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体系完备,博大精深,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并初步形成体系的经济思想,为后世的经济学家所重视并借鉴、继承。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的智慧谋略,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细致挖掘,以服务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管仲学派的管仲对经济战的思想

2. 管仲的经济管理思想有何借鉴意义

以粮食生产为本,多种经营,有节制地发展工商业,是管仲治国宏伟规划中的基本经济思想。
从管仲的管理来看,管理者应学得以下经验:
 一是管理者要以动机来激励自己。管理者通过挖掘个人未满足的需要,这些需要是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关注需要组成。这些未满足的需要使管理者紧张而形成驱力,进而寻求为,达到需要获得满足,紧张解除。
二是结交一些真诚的朋友。交朋友要结交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有些知己朋友对管理者的个人事业与人生有很大的益处与帮助。不要交损友,交损友会使自己受害。
三是重用从竞争对手挖过来的人才。竞争对手方面如果有优秀的人才,我们不妨把其拉拢或者挖掘过来。从对手方来的人才,比我们更加知道对手的优劣势,能把对手的优势与长处克隆或者复制过来。
 四是针对下属的成熟度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下属成熟度划分有四类员工。一类是有能力且有愿意,二类是有能力但不愿意,三类是无能力但愿意,四类是无能力而且不愿意。对四类员工采用告知的方法。对三类员工采用推销的方法。

3. 管仲的经济学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对中国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管仲的经济学思念,代表了中国在很早对经济学的认识就非常了广泛和深刻,有很多值得现代借鉴的地方,甚至被延续到现代效仿。管仲的经济学思想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方面:垄断式经营的思想
管仲主导推行“官山海”商业政策,把食盐和铁矿两项重要资源列为国家资产,以国营形式垄断了经营,禁止老百姓私人交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盐和铁,但是在市场上,老百姓不能私自经营,成为了国营产品。把两大重大资源的利润掌握在国家的手中,保住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垄断式交易,让老百姓并没有直接感受到和自己的冲突,所以对社会稳定没有影响。
而齐国的国家财政因为有了这两项收入的保障,可以保证有能力推行国家其他的政策,例如以丰补歉等政策。此时国家经济得到有效治疗,对于齐恒公建立霸业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第二方面:宏观经济规制的思想
《管子》一书中的《轻重》篇就体现了管仲对于宏观经济规制的想法,“轻重”的内容指的是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如何平衡各项政事,主要阐述的就是国家怎么控制商品,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百姓的生活。把研究商品流通规则称之为“轻重之学”,用这套理论说明如何控制商品流通。这套理论包含了关于价格、关于货币和商品管理。
对于商品价格和货币的控制、国家垄断、以及其他国家的资源,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经济管理学。管仲在当时就提出,商品价格不能一层不变,因为一层不变就不能促使商品流动,只有当商品的价格有波动的情况下,才能带来利润空间,才能发挥在市场上的经济作用。

管仲这位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在齐国担任国相,以自己出色的才能帮助齐桓公,让齐国成为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管仲的经济学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对中国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4. 在经济方面,管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在经济方面,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一政策,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管仲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5. 《管子》有哪些篇是阐述经济问题较多

阐述经济问题较多的是《管子·轻重篇》。
《管子·轻重篇》是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重要著作。《管子·轻重篇》的货币调控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它主张由封建国家运用商品货币流通规律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稳定物价,打击富商大贾,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取得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管子·轻重篇》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 调控经济的理论,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仍然 可资借鉴。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描述商品交易中种种现象的专用名词—“轻重”。
“轻重”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个经济范畴,最初是指货币购买力,小为轻,大为重。最早的记载出现于齐国春秋时期的经典《管子·轻重篇》中,后来人们逐渐扩大了“轻重”概念的使用范围,不仅是指货币有轻重,包括商品的价值、价格的高低也都归于“轻重”。
而通过研究货币和商品的轻重关系,创立出的一整套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理论。其中,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及其门徒编录的《管子》一书,正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轻重术”的经典著作。在此书中,记录了许多管仲向齐恒公提出的治理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建议,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子·轻重篇

《管子》有哪些篇是阐述经济问题较多

6. 被称为理财家的管仲,其经济思维是怎样的?

一提到管仲就不得不提到他在经济方面的见解,身为一个政治家,却能懂得如何去用经济调控来治理国家,而在管仲的治理思想之中,很重要的一点指导思想就是如何去发展经济。但神奇的是,管仲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生意人,甚至是因为生意的失败而导致越发的贫困。管仲祖先原本也是名门望族,但是到了管仲时期已经贫困到和寻常百姓无异,后来为了生计开始从商,若不是好友鲍叔牙的绝对信任和支持,管仲留给后人的印象只会是一个失败的商人。


管仲
然而管仲的经济思维却在治理国家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像是《管子》当中的“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句,其本身的主要思想就是要先富国再富民,而且管仲的思想是在富国上要先给予在收回,也就是所谓的予之为取。为了能够使得齐国富有起来,管仲不认为直接去对百姓索取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是先让百姓富有,然后再去顺理成章的索取。如果百姓都没有富有起来,那么这只是毫无作用的压榨。

在管仲看来百姓最难管理得便是难以富裕,正所谓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一旦是赋予了自然也就会安心的留在自己的土地上,不用担心人口的流失;同样有钱了也就明白遵守礼节,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达不到,那么何谈虚无的礼仪呢?


管仲
而且管仲在予之为取上是有着明确步骤的,要想让百姓富有起来,那么要先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也就是民以食为天。所以重视生产是管仲的第一步,《汉书·食货志》之中记载““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先是国家方面需要对症下药,百姓有余的时候则可以多要一些,百姓没有的时候国家需要进行补贴,这也被称之为是平准,减少贫富之间的差距。


管仲
在保证了百姓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之后,则需要注意的是取之有度,也就是说百姓富有了的确可以缴纳更多的税收,但是也不意味这就能够毫无节制的去索取。故而说管仲才会提出“相地而衰征”;也就是说在过去征收税额是依靠的一个具体的标准来收取的,但土地资源的不平均和农耕程度的好坏,都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收入状况,而只是用一个标准去收税,则意味着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出现。那些难以承担赋税的百姓无路可走,也就容易造成对秩序的破坏。


管仲
所以相地而衰征指的就是根据土地不同的情况来制定标准,然后管仲非常有远见的体现就是提出了分财的概念,也就是要和民同利。《权修》之中记载“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如果无度就会失去民心,而有度国家才能够兴盛,所以管仲提出来的不只是个人的有度,而是引伸到了国家管理层面。对此在这个基础上管仲还提出了“山泽各致其时”,也就是不能为了眼前的礼仪就四处滥伐滥捕,而是要节制让树木和鱼类都能够有正常生存的空间,而这种先进的思想至今也是极具思考价值和借鉴的意义。

最后一层面则是管仲认为国家根本是利民为先,也就是以人为本,从百姓的需求上出发,先去满足百姓也就能满足国家的需求,管仲也认为百姓就像是载舟之水,如果能满足百姓的需求则水就像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但是如果违背这一点,那么小船则会倾覆。但是在这个前提上管仲是有要求的,那就是要先国家利益为主,也就是不能伤害到国家而去唯利是图。


管仲
所以管仲也有着自己的杀手锏,例如是在盐、铁等这些稀缺资源上,还是归国家来进行控制,不会对外开放。在管仲看来能够抛出去的与民同利是树木和六畜,而山海之利则是贵为国家。这样在给百姓提供利益的同时又能保障不会过度。而且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上下之分的,《小问》中说到“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这也说明了在管仲心里也不是意味给予,而是有条件的加持。利民只是富国的基础,而目的是要发展国家的经济。

所以管仲的经济学问善于理财,而不是做生意,这也是为什么管仲自己创业总失败,但却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的原因。



7. 为什么管仲是第一位经济学家?

之所以说管仲是第一位经济学家。是因为当初管仲提出的一些关于经济的思想和策略和现代经济理论非常的像,所以他被称为古代第一位经济学家。第一,管仲的致富策略。管仲向齐桓公建议,可以利用土地来为国家增加收入,土地除了可以种粮食以外,还可以挖掘矿产,利用土地资源创造财富。后来管仲还提出“平准调节”的策略。比如说周武王曾经立下一个规定,谁家的粮食储存量达到标准,就可以免服兵役,所以百姓为了逃避兵役,会尽可能的去收购粮食,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这样一来,国家的粮食销量涨了,粮价也涨了,国家的收入高了,然后国家用这些收入去购买其他的必需品,这就是“平准调节”。第二,管仲利用他们的地理优势掌控物价。齐国的地理优势很不错,四通八达,很多客商都会路过齐国,到了齐国,他们需要吃东西,需要消费,只要掌控了物价的高低,那么以后只要是他们想要的就可以为已所用。不得不说,管仲的种种策略都是很高明的。依靠地理条件富国强民,利用地理优势操控市场,掌控价格,国家的收入高了,百姓们还不用纳税,最终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
第三,管仲的策略和现代经历学很相似。在1776年的时候,“现代经济学之父”曾经说过一些经济理论,而他的这些理论与管仲当初的经济策略是很相似的,比如关于市场经济的供给,需求,还有价格,它们之间互相制衡,形成一种三角的关系,最后达到国家经济稳定的效果,除了管控好市场以外,会国家的管控也是很重要的。纵观这些理论,都与管仲当初的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管仲会被称为是我国第一位经济学家。

为什么管仲是第一位经济学家?

8. 《管子》有哪些篇是阐述经济问题较多

阐述经济问题较多的是《管子·轻重篇》。
《管子·轻重篇》是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重要著作。《管子·轻重篇》的货币调控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它主张由封建国家运用商品货币流通规律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稳定物价,打击富商大贾,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取得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管子·轻重篇》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 调控经济的理论,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仍然 可资借鉴。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描述商品交易中种种现象的专用名词—“轻重”。
“轻重”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个经济范畴,最初是指货币购买力,小为轻,大为重。最早的记载出现于齐国春秋时期的经典《管子·轻重篇》中,后来人们逐渐扩大了“轻重”概念的使用范围,不仅是指货币有轻重,包括商品的价值、价格的高低也都归于“轻重”。
而通过研究货币和商品的轻重关系,创立出的一整套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理论。其中,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及其门徒编录的《管子》一书,正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轻重术”的经典著作。在此书中,记录了许多管仲向齐恒公提出的治理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建议,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子·轻重篇